媒体上震天价响的美国对等关税、汇率问题,周边朋友有人安定、安心,有人度日如年,预告了业务收缩的进程。未来会如何变化?
各公司不同的抉择、决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间本有结果的差异。但其中总有不变的道理,若能掌握这些表象之下可恒久的原则,进可攻退可守。
日前,朋友约了我一起去拜访一家公司,话题是赴美设厂的准备。这是我20多年前就有的想法:「精益做得好或不好的标准,在于是否思考如何到美国设厂?」当时这说法被呲之以鼻,但我反驳说:「丰田不是到美国去了吗?但美国车厂却移出美国。」LEI (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多年来就一直提醒不可离岸(Offshore)、近岸(Nearshore),而要接近顾客,在地生产(Reshore)。我所认识的GE Appliances, Acme Alliance LLC, Lantech 都是具体的案例。
再回顾丰田的做法,其实简单明确:
1.全球形成几个内部集成的运营集团(日本、美国、欧洲、亚洲、中国)。
2. 确保日本国内生产300万台(一半外销),以作为全球化运营的基础。这种全球化运营模式在1990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第8章中被称为Post National Company。其目的就是在解决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与汇率」问题。
无论如何,观察丰田这传统产业的「既传统又前瞻」的做法,可供检证现状:为何丰田还能卓越运营?并为未来提供启示:我们要如何面对挑战,永续经营?
曾翻译、规划出版了两本关于丰田1980年代开始,在美国、欧洲建厂、运营的书。很少人在做、想做这事,销路当然不好,也想不出这样的内容可送给什么人做参考。这会儿窘迫的美国建厂潮要如何对应?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拜访后,我的心得是:
1:丰田发展出来的精益原则,在变动的环境中仍历久弥新。
2:一阵快活不下去的呼救声中,也有企业正在招募、建新厂。
3:我学自丰田,能活用于非丰田系统,超传统的精益经验,仍可贡献于现代的新产业中。
到美国设厂只是一个极端的话题,也许你用不着。但其潜台词是:「你如何面对变异的现状,如何改变自己,而非只是等待。」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与朋友有以下两段的对话:
李:“过去的「市场、生产系统」锻炼出适合当时的「制程能力」,现在市场已变,大部分人熟悉的「制程能力」需要更弦易辙。TPS总是从「满足顾客、竞争」的需求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制程能力」只是应运(变)而生,而非「不变」的前提。”
友:“批量生产时代(做了就卖得出去),带动「提升制程能力」的需求与好处,同样的人力与设备,生产效率越高、OEE越高,赚越多钱。现在市场已变!公司观念还来不及应变!以前批量生产不太需要换模,因此,没有建立快速换模的能力!”
倒是设备供货商提供了换模就能生产新产品的能力!老板买了有能力的设备,人员能力却没跟上!或者员工不愿意换摸!
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