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备今年6月19-20日峰会的「流的传承」工作坊,重读了书、修改了以前做的ppt,经典永流传,问题在于我们会遗忘,需要时时提醒。
但如刊头中间的「产业报国的制造观」,前辈们的风范与教诲,只能靠口传、典籍流传。在目前的环境中,大家超级喜科技厌制造的基础哲学。手机、电子书成为主流,典籍逐渐式微,左边的四本书中,有两本已经绝版。但这些内容是否值得流传呢?要用什么方法呢?也是我们的责任。
且看以下书摘,看看《流的传承》中关于管理者的职责,是否值得流传?
【第三章 对各位管理者的期许职责】
1) 为下属建构推动「物的流动化」环境
日本企业中的管理者一词指的是,这个角色会交付工作给下属、确认下属的工作进度,若成果不好,则要求下属重做。更具体来说,是让属下自行完成工作,并适时进行确认,视情况给予指导。这种确认的机能,不就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吗?大多数管理者自己亦认为,这正是身为管理者应有的工作,是其存在的价值。
之所以会这么演变,我认为或许是将 management 与 manager,译成「管理」与「管理者」,而使得管理者以为管理就等于只要做到检视、确认的工作就好了。结果让管理者的工作与原本应尽的职责截然不同。事实上,manage 一词带有「工作顺利进行」的意思,management 是「让工作顺利进行的方法」,而 manager 则是「让下属能够顺利进行工作的人」。
管理者是通过下属而获得成果的人。管理者并非仅是确认下属所进行的工作,而是要倾注全力思考,如何才能让下属更快速、正确地执行工作。
在以丰田生产方式运营的制造现场,管理者为了让能产出附加价值的下属缔造成果,必须竭尽力量于工厂里最重要的事情–物的流动化,也就是要减少停滞、检查与搬运,以提高「加工」的比例。
所谓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指,「为下属建构推动物的流动化环境」。然而,「建构推动的环境」,又是什么意思?
管理者虽然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思考如何做出能促进「流动化」的设备,或是钻研装置,并委托他人制作,但仍应设法藉由组织架构来推动,如此才能激荡出更多智慧,让工作更顺利,并因而获得培育员工的效果。透过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员工,未来将成为极大的力量,可进行更大范围的改善。
在建构环境上更为重要的关键,在于负责检讨管理者所想出来的方针,将之付诸于具体的组织或部门。若能不断精进此执行改善的组织,由内部制作的方式,更快完成作业性更佳的改善,现场必定会因此提出更多的改善提案,亦即活化工作人员的能力,有效促进「物的流动化」。
请不要误解,并非把事情规划好之后,就只要等着结果就好了。切记,要确实确认实践的进度,下属有不明了之处也应清楚说明。当成果不如预期,管理者就应亲自参与,为达成目标,即便汗如雨下亦要努力不懈。
接下来要介绍一具体事例,讨论如何「建构推动流动化的环境」。首先要依下列顺序,由管理者主导「流动化」的进行:
01 将工程间分离之处链接起来,使其能够一个流。
02 进一步连结更多台机器设备,让它能一个流到完成品为止。
03 规划先进先出的完成品置场,若生产达到一日的必要数量,即停止加工。
04 依顺序展开到其他零组件生产线。
为能如此连结生产线,请先参阅第一章「教诲6 班长是破坏标准的人」。大野先生的展开顺序是,先改善某一生产线的连结,当能精简出一个人时,即将最优秀的人抽离生产线,再活用这个人去连结下一条生产线。只要持续不断将生产线连结起来,必能精简更多人员,并随着「流动化」的推进,常设了执行改善的组织。
请先从一条生产线开始,充分投入时间,并确实执行。完成了几条生产线的改善之后,同时也培育出了能制作简易装置的人。每当生产线改善完成,班长及改善班功力就会大增,而能乐在工作。
当然,这些都需要管理者的协助才能成功。这才是管理者的职责:建构出一个个能够推动「流动化」的环境与组织。这样一来,管理者也才能将自己的业务委任给所建构的专任改善组织,令其致力于提升成果。制造部门管理者的工作原本就非常繁杂,新的课题会如涌泉般不断冒出。将上述业务委任给下属,除了可提升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质量,也可藉此提升受委任者的能力。培育能担大任的下属,并实际授权,就能建构出活力充沛的组织。
实施了流动化之后,接下来会出现的问题与课题,即是设备故障所造成的生产线停止。实施了一个流之后,你一定对设备竟会发生这样的故障,而感到吃惊。
在这个阶段,管理者应致力于构筑「有利设备维修体制」的环境。因为设备若接连不断发生故障,将会导致营运上的问题,因而不得不针对故障采取储存库存的保险措施,但这就违反了丰田生产方式。因此管理者务必沉着、确实地构筑起「有利设备维修体制」的环境。
若将丰田生产方式与传统批量生产相比,物的流动速度高出数倍,为了赶上这样的速度,最重要的就是处置设备故障的速度。这一点同样不能依赖外包,而是要集结起企业内部的力量,提升处置的能力。
与设备故障同时出现的,则是质量不良的问题。虽说是「出现」,但其实质量不良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许多的库存所隐藏,没有被突显出来而已。实际上,质量不良不仅会降低现场的每日获利,更会徒然浪费现场人员的心力与体力;亦即在换模、更换刀具、花时间调整,加工产出几个不良品之后,才好不容易地做出了符合标准的制品。我想若能改善设备维修体制,即能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物的流动速度并没有增加,只是因为没了安全库存,流动的距离、时间变短了,而让人感觉到速度大幅加快。例如当欠品频繁发生,大家就会认为问题比以前更难以解决。若是仍以现行的速度来解决问题,就会变得缓不济急,所以必须建构能够快速对应的环境。
体制大致建构完成之后,紧接着就要减少设备停止的时间,以及减少搬运作业。
减少设备停止的对策:
01 设置维修教育体制、故障履历调查体制、缩短换模时间。
02 预防维修体制、确立良品条件、设备尽早修理体制。
减少搬运作业的对策:
链接工程、补充方式生产线、变更工程布置、缩短工程的长度。
至此,我们谈到了许多管理者建构环境的职责,但并不是所有职责都能同时进行,如先前多次提过的,请一项一项去建构。
在第一章教诲8当中,也说明过「利益是流动化的红利」。换句话说,勤勉的物流,就是在执行输送高营养价值血液,排出衰老废物的任务。
若能实现工程内的一个流,就可期待血液流通至过去无法畅通的末端微血管,让无法活动的部分也能动起来。
如果许多个别的不良,必须由上司指摘才开始要动手解决,还不如好好建构起流动化,让曾经发生的不良,经由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灭。也就是说,与其被上司说了才去做,不如自己注意到而去做。唯有如此,才能长期维持工作的干劲与热情。
在各个组织之中的管理者,请务必持续努力于让下属能顺利进行工作。所谓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努力让下属能顺利进行工作。
上善若水,万流不离其宗(利万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与部下、他部门)争,处众人之所恶(异常),故几于道。哇!这太难了!但如果这是我们的职业、专业,公司竞争之道的话,是否我们应更仔细地思考应有的作为呢?
经营者、管理者是否有为公司建构这样的环境呢?《流的传承》提供了若干可在公司里实践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