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是我每天会收到的年近80岁的《叶清来总经理读书心得》,其中总是有许多智慧之士的睿智观点。我认为这篇的观点连结了正夯的「台积电」与大家习以为常的「丰田」,学习台积电的捷径正是丰田模式。
(以下全文转载自《今周刊》1508期)
因台积电赴美盖厂而担心技术外流,这是画错重点了。
技术对手总有一天会赶上,台积电珍贵之处在于其文化和管理DNA,我们该想办法培养更多这样的企业。
川普政府提出台积电应将一半产能配置在美国,再度掀起民众对台积电海外扩厂、核心技术恐将「外流」,让国外竞争对手迎头赶上的担忧。这种恐惧可以理解,却画错重点,反而让我们忽略更重要的契机。
早年在带领研究团队期间,我总是提醒分析师们,不要因为一家公司的技术好而推荐它。我认为,技术是短暂的,今天的优势会成为明日黄花,产业的典范移转,也会让名不见经传的对手瞬间超车。半导体工程师争论1纳米还是0.5纳米是微缩的物理极限?如果微缩技术到了尽头,竞争对手终究会追上来的。此外,软件也能提升硬件效能、压缩技术的优势[1]。台积电的持久竞争优势在于芯片背后的机制:一个纪律、文化、治理和专注的体制,推动技术不断创新。
媒体人林宏文在其著作《芯片岛上的光芒》中提到,管理架构是差异化的因素。台积电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员工不会因为犯错而受罚,但会被要求不重蹈覆辙,错误被记录下来,转化为标准操作程序并成为制度,经验和知识会被累积。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没有哪家制造商能做到。
台积电的组织运作在效率中还能确保质量,「技术委员会」与工厂管理并行,一座晶圆厂的运作情况能传达到其他厂,并保持全球所有晶圆厂一致的作业标准。台积电很早就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则,包括禁止带拍照手机进厂[2]。
台积电专注于单一使命:成为世界最好的先进半导体制造商。这是我们缺少的企业品牌,其所带来的报酬,不是几个百分点的毛利增减,而是全球产业的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台积电的机密外流,而是无法将台积电的文化和管理DNA复制到其他产业。与其把台积电当作护城堡垒,不如将其视为教学机构。我们不应死守一个全球冠军,而是要培养更多有能力出海征战的队伍。
关键不在台积电的技术是否外溢,而是能否将其更深层的优势内化:打造一个学习更快(纪律、文化)、治理更好、专注目标的优质企业。
谷月涵
聚界洁能台湾董事长
花旗环球证券前董事长
自1988年由霸菱证券派驻来台,研究本地市场及产业逾35年,被市场誉为台湾先生
[1]李兆华注:硬件内含「技术软件」与「企业文化」,「外购、抄来」的硬件等于「移植」设备商的「技术软件」与「企业文化」,看似快速,但有「水土不服、学习曲线」的问题而投资效率不彰。反之,「内制」的硬件、已内含了「技术软件」与「企业文化」,因此适合,反而可以发挥设备的经济与适用的整体效率,而虽慢犹快。同时,软件的「纪律、文化、治理和专注的体制」,最后带动形成整体的技术创新。
[2] 李兆华注:这两段好像在说丰田。差别在于丰田已被长时间研究,其内容大致已被公开。台积电产业的特性,对外界来说,其内部运作并不透明,且少实践者的现身说法。既然如此,想学台积电,不如先从已长时间在丰田集团大小规模的公司中实践,已公开的研究与实务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