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杂志6月份报导老友的公司:「在国产车市场占有率跌破五成、进口车步步进逼下,台湾汽车零组件供应链面临空前挑战。⋯⋯老友如何尝试化危机为转机,打造第二与第三成长引擎?不只是突围,更肩负为本土供应链找到出海口的使命。」
吸引我的不只是报导内容,还包括文中的两张照片,我有点困惑,特地问了老友:
“请问这是新照片吗?我会混淆于是10年前的照片。”
“是的,6月来访时拍的。”
“你的精神、体态保养一级棒!背后的生产线的样子也与媒体潮流喜欢报导的不一样。果真是TPS的样板公司,量入为出,低成本高盈利的现场。这才是竞争力!“
照片中的老友与背后的生产线,与我10年前见到的几乎一样,老当益壮地仍在为公司赚钱。何乐不为?但这方法似乎未被重视。(老当益壮,90岁的冲压机)
第二个案例:
六月初与Jim Womack一起访问了一个流程生产的公司。可想象生意并不好,但仍看到库存。当然总是有许多理由⋯⋯
若有没赶上交期的订单,是否应全力生产这些订单呢?当然因此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这不是技术人员应有的工作吗?
我也听到是想要开发新产品以争取新订单,这我没有意见。但眼下就有没有如期交货的订单,为何还在生产库存呢?
另一个流程生产公司:
上海精益峰会期间与一位有许多分工厂的流程生产公司的精益推动者交流。以往生意好时,当然全负荷生产最省事,但现在顾客订单零碎,全负荷生产必定是会留下一部分库存,纵使未来卖得出去,但是否趁此工厂低负荷的时候,研发低负荷的生产技术呢?期待景气恢复遥不可期,不如充分活用既有设备,开发低产量、低库存、低成本的新生产技术。
大部分的离散工程怎么办呢?
如同第二个案例的建议:
- 全力把手上的订单如质、如期地交货。
- 破除MOQ的限制,没单是没效率,小单是低效率,但是否接单?
- 集合余裕的现场高手,一起研究如何也能有效率地生产小单?的确,既有的设备与运营方法不适于小单的生产,但在生产小单之中,才能思考出如何适应小单生产的技术。
困境中才能激发出智慧
这是《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中的一则,节录其中的一段。现在正是与部下一起发挥智慧的时候!
“刚才提到要「比智慧」,而所谓的智慧,唯有在困难烦恼中才会酝酿出来,因此必须要设法让员工伤脑筋。
穷则变,不仅人类如此,其他动物也一样。一旦被逼上梁山,自然就会激发出智慧,因此也才会有所谓「生活的智慧」。
如何才能让下属伤脑筋,而在此同时自己也要和下属一起陷入同样的困境,否则一样无法促使自己萌生智慧。
因此所谓的比智慧,具体而言就是如何让别人陷入困境,如果面临生死交关的时候,一定会孕育出最佳的智慧。而虽然能让下属困扰得几乎活不下去,而下令的一方也不能没有任何智慧,否则当对方回报无计可施时,我们也只能说「喔,是嘛!」如此一来对方是完全不会感到任何压力的。相对的,如果他们说无计可施时,而你能够肯定的说:「不准说做不到」,如此才有达到让他们从穷中生变的效果。当然前提条件是,上司也必须拥有不落后于他们的智慧,在对下属下令的同时,自己本身也要拼命的思考该问题才行。”
订单下滑时,消极的「内卷」之外,还有更积极的「内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