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华
前一阵子在一个工厂的「最终检查站」,大家一起检讨如何降低检查的作业负荷(辛苦且耗费人力)。
我问到:我们要检查什么?前三大不良是什么?
我再问:为什么有这些不良?这些不良是在哪里发生的?
于是,我们知道了「发生源」。现地现物去看!
我再问:为何不在发生源观察原因,制定对策呢?将事后检查的能力,提升到原因调查与对策的能力,是否比较好呢?
其实,问这些问题时,当场的人觉得很不习惯,场面有些紧张⋯⋯
半个月后,我再度访问该工厂,他们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在发生源做了一些对策,不良现象大幅降低,大家有了不一样的工作内容,也得到了好的结果,对于试试新的想法有了较高的免疫力。
从这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
1. 误认为集中的检查工作站比较有效率:的确,比起当场处理散发的不良,集中处理比较有效率。但是在处理之前却要集中心力去找出不良,也是很伤眼力、伤神,合计起来,并没有比较有效率。
2. 在发生源对策是否比较好呢?若只是在发生源监视、等待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散发不良,再做事后修正,当然很没有效率也很辛苦。是否能做事前的防止呢?我们称之为条件管理,也称为良品条件管理。
3. 这回该工厂就是用了这方法,没有增加人手而且提升了质量,当然也降低了作业负荷。也改变了人的固有想法,未来可以更有效率地改善。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好久之前的一个广告,谈的是吸尘机与鸡毛撢子。
「全美国最称手的吸尘器只卖49块9毛5」1950年5月的生活( Life ) 杂志上刊登了这一则胡佛 ( Hoover )吸尘器的广告。
Hoover这个字到今天已经成为吸尘器的代名词,这个堪称世界最老牌的吸尘器在50年代无异是相当风光的商品。
那个时候的中国对于处理灰尘的方式还停留鸡毛撢子的阶段,和老外所时兴「斩草除根」的招式大异其趣,从这个小地方也多少看得出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中国人毕竟厚道些,只要是「眼不见」就「心不烦」,老外的大眼睛可容不下任何一颗灰尘,非得去之而后快。
若要没有灰尘、有许多方法,撢之、吹之,不如吸之,吸之,不如防止之。
对于质量不良或问题,也是一样—「遡源防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