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佩新,曾任职美国杜邦公司20余年,负责制造管理,并领导中国团队实践’杜邦生产系统’的本土化。陆女士热爱精益,思路慎密,有实战经验,是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 部门主任在思考的时候不能只看数据(需要了解实际工作)
- 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在熟练地处理手头问题的同时,耐心地提升员工的思考能力
- 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和特定技术能力, 并且前者为后者提供框架
- 你参观过很多公司的工作,但最应该努力看清楚你自己的工厂
- 理解客户价值
- 等等
这些在精益生产中最基本提到的东西, 在产品开发中同样适用。在本书第二章的案例中给读者讲述了这些要素如何贯穿并整合在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个人的启发最大:
- A3 报告是整个案例的主线,案例中在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用的A3 报告,虽然具体格式不尽相同,但都围绕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建立:- 背景–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 现状/信息: 具体需求是怎样的,已知哪些信息,信息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 分析及关注重点:通过对现状/信息的分析,整理出哪些是主要技术要点、难点、问题及可能的方案
– 下一步行动计划
- 而每一个阶段A3报告中的行动又会成为下一阶段工作A3的起点。直至彻底完成产品的开发
- A3 报告是有套路的而又不是机械、僵硬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 案例中,项目开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及分析市场及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以及这些需求的因果关系。大家都知道了解客户需求(VOC)很重要,但很多时候/公司却被种种的现有情况限制住了思路而未必真正能够将客户需求了解透彻。文中强调了需要深入客户场地进行拜访,使用原始信息而不被现有产品本身的规格、特性和设计所框住,并就如何了解客户信息做了专门的讨论和决策, 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在工厂解决问题时倡导的“现地现物”吧。
- 因果图和权衡曲线是用来描述经过深思熟虑得到的系统因果结构及设计取舍的可视化工具。这包括了客户的价值因果关系、产品因果关、参数因果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取舍权衡关系。
- 文中提到:“我们往往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迸发出一个划时代的想法或新奇的想法时,才能看到突破。但真正中要的是从习以为常的感觉认知里逃离,把与产品相关的因果关系可视化地描述出来,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突破”。学会运用这个工具和方法对于产品设计方向的把握及具体细节落实致关重要。
- 不断回顾过程,整理知识, 分类知识是本书案例的不同阶段均提到的内容, 也是确保知识被传承、重复使用的重要途径。做好这一点,将对组织产生重大的效益, 否则就是巨大的浪费
我本身并不是从事产品开发的工作,但之前有非常多的工厂技术改进工作经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却常常闪出一些想法,其实书中很多的流程和方法对我们在工厂技术改进工作时的思考也是非常有用的,特别在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所以这本书不仅对从事产品开发工作,也对从事技术改进/改造的人员有非常好的启发。相信仔细研读一定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