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所提倡的「分工」促进了产业的进步,20世纪初,亨利・福特的分工流动线,更增进了工业现代化。但反观现代工业的问题,却也看到分工所造成的合作障碍。
精益企业以流动为标志,需要既分工又合作,但常见越分工就越难合作,艾伦・沃德所著的《精益产品与流程开发》中,对此有严重的提醒,交接(Hand Over)就是因分工所产生的浪费副产品。以下节录书中的部分内容,有兴趣者可详参书中内容。
艾伦观察到,大多数产品开发「死亡螺旋」的根源在于几种关键的浪费现象,主要包括:
01
分散(scatter):目标和焦点分散,工作无效重复。
02
交接(hand off):不同部门或人员间的频繁交接,导致沟通断层和信息遗失。
03
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对资源、时间或技术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福特的管理风格遵循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种「最佳方法」,同时专家可以通过测量、分析数据,设计出「最佳方式」来完成工作。接着,管理者会告诉实际工作的人,按照专家调配的标准流程作业。(在第 3 章,我们将学习称这种情况为「交接的浪费」。)本质上,福特告诉他的工人们:「照我说的去做。」
每当我们将知识、责任、行动与回馈分离时,就会发生交接。交接是一场灾难,因为它会导致决策是由那些没有足够知识来做出正确决策,或没有足够的机会来实现这些决策的人做出。与工厂现场生产过剩的浪费类似,交接往往会产生许多其他类型的开发浪费。
在许多公司中,只有总裁实际上负责从开发项目中赚钱。销售人员制定规范,工程人员尽力满足这些规范,项目负责人管理项目,职能部门负责人提供指导,但只有执行长对利润负责。但总裁不了解该项目的技术细节,也不会参与那些决定项目成败的工作。他也不会充分参与源自产品制造和营销经验的学习。这些公司将知识、责任、行动和回馈分割,而建构了交接。
为什么交接具有如此大的破坏性?因为即使是最好的老师在他们最好的日子里,也只能传授不到 30% 的知识。因此,交接意味着在向实际工作的人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至少丢失了70% 的知识。更糟的是,那些负责做出最关键决策的人通常太忙了,甚至无法获得 10% 的知识。而且,一般来说,没有人有机会真正学到很多东西,因为个人动荡和分散责任,阻碍了有效的回馈。
好像只提了「交接」的问题,但怎么办呢?若知道了问题,相信大家都可找到自己的答案。
刊头与下图的可视化,让大家认识了交接的重要性了吧!
成也交接,败也交接!